179.光绪、宣统能不能改公元?
光绪、宣统出生的一般老谱都有记载,不应改成公元纪年,因为纪年法则上要符合我国传统,溥仪也不知自己是1909年当上皇帝的,我们怎么会知道?不能用现在法则去套历史上的法则,要站在历史的角度去记载历史,且过了几百年,历史学家在研究该谱时可能误以为是后人造假的,是伪谱,失去了历史的研究价值。
180.老谱年号改公元为什么是错误的?
有人说:“谱上什么弘治、康熙、光绪等我们看不懂,改成公元我们看得懂了,还是改了好”。这种说法在老百姓中还有一定市场。表面上看,现在我们不也写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,某人生于多少年到多少年吗?其实这些人忘记了一个基本事实:谱是一次一次修下来的,是当时人记述当时的历史,当时人只会说该人生于康熙哪一年、光绪哪一年,不可能写生于公元哪一年。如果老谱年号改成公元,是当代人记述过去历史。也就是说,当时人不可能修这个谱,这个谱是后来人追记的,历史学家就认为这是伪谱,所以老谱年号改公元是完全错误的。
181.公元纪年何时启用为宜?
宗谱上的纪年,是记载一个人生卒年月的时间,不仅要符合中国历来的纪年法则,也能在几百年后使人知道该事是在什么历史时段发生的。新中国成立前问今年是哪一年?回答都是民国三十六年,不会说1947年。所以按照字典上的纪年表,1949年10月1日前是民国三十八年,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能启用公元纪年。退一步讲,有人问1949年10月1日是农历哪一天?要查万年历后才知道,为简便从1949年启用公元纪年,也是可以的。如果这个谱是1917年修的,那么经修谱委员会讨论也可从1920年后启用公元纪年。不论从什么时候启用公元纪年,纪年法则的变化,应在凡例中必须规定清楚。绝不能1905年是公元,1906年则是光绪三十二年;1943年是公元,1945年则是民国三十四年,这种纪年法则上的错乱,既违背了中国纪年法则,也是在修史中不可取的。
182.现在公历、农历并用,怎样来区分?
老谱的生卒年月都是农历,现在公历、农历并用,如70年代前出生的人习惯记农历,70年代后出生的人以出生证报户口多以公历为准,但也有以习惯记农历的。还有虽然新中国成立前出生人,因为在外地工作退休时涉及月份,也把农历翻成公历的,所以在月日上比较复杂。最简单的办法在凡例中说明,公历、农历尊其自愿,不加区分。如确要区分,也可在凡例中说明把农历写成“正月初一”“二月十一”“三月廿一”,而公历写成“元月一日”“二月十一日”“三月二十一日”,这种表述一看也知道公历和农历了。
183.有的凡例中注明“写农历的是农历,不写农历的是公历”,这种写法对不对?
这种写法是不对的。因为老谱都是以农历纪年,都没用注明农历。譬如张某老谱中已经入谱,肯定是农历,而其妻这次要入谱注明是农历,难道其妻是农历,张某未注明农历就是公历吗?所以这种写法是不对的。如果要区分农历、公历,应写成“注明公历的是公历、未注明公历的都是农历”,这样就与老谱保持了一致。
184.老谱中都有干支,现在还要不要写?
当然应该写,不写干支就与老谱表述上不同。凡不同的地方需要在凡例中说明。现在许多谱不写干支,有人说干支不懂,有人说干支每年都要查太繁,还有人说现在用公历了还用什么干支?这三种说法理由都是不成立的。不懂要学,怕麻烦怎么能修谱,公历没有干支似乎有道,干支是与农历相关的,但既然没有干支,也就没有生肖了,所以三种说法都不对。既然老谱中都有干支,那么现在不写干支是一大缺憾。凡世表中不写干支,而凡例中又未说明理由,是因为理由不成立,而不能写所致。
185.写干支有什么好处?
写干支有百利而无一害:一是在表述上与老谱保持了一致;二是上门校对时因为有了干支,出生日期不会有差错;三是干支与死亡年龄计算有关,人们习惯过了大年三十才算长一岁;四是几百年后便于比对。不写干支有的错了也不知道怎样改正,而写了干支,老谱即使有错,也可知道错在何处。
186.天干地支难记吗?
不难记。所谓天干地支,包括十个天干: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”,十二个地支:“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”。首先确定十个天干与公元0-9十个数字的对应。即年份末位数字是“7”,则天干为“丁”,年份末位数字是“0”,则天干为“庚”。在这里要注意干支与农历相关,如果是元月19日至2月18日要查清是年底还是年初。其次确定地支是什么,地支对应十二个生肖,我们不可能知道每年的生肖,但是只要往前、往后以十二年倍数推,地支马上可知。如要推算乾隆乙酉年是哪一年?我们首先要知道乾隆是1736—1795年,其次我们知道1945年(或2005年)是乙酉年,则往前推180年(或240年)那么乾隆乙酉年就是1765年。反过来要推算道光二十八年干支是什么?首先要知道道光二十八年是1848年,天干为戊,往后推120年即1968年,或再往后推12年即1980年属猴,地支为“申”,那么道光二十八年为戊申年。
187.老谱有外甥顶舅家嗣,现在为了外孙挂线,是否也可以说成甥嗣舅?
外甥顶舅家嗣,是指姐妹的儿子顶兄弟的嗣。现在独生女挂线,既然是独生,哪来兄弟?所以也无从谈起甥嗣舅,总不能去顶嗣外公吧,那他必须称自己母亲为姐姐了。
188.现在还有顶嗣吗?
老谱中顶嗣的情况比较普遍,尤其是涉及香火的传承和财产的继承,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,对于香火传承的观念已经淡薄,但也绝不是没有顶嗣的情况。如果过去有过约定,也可以顶嗣。如果是兄弟之子料理后事,一般可以写成兼嗣,但这里的兼嗣不会涉及财产的继承。
189.老谱中许多族人找不到,现在如何处理?
有两种情况:一是若干分支族人找不到。我们知道,一部族谱一般都有若干分支组成,谱中各支大多以始迁祖名字前冠以地名命名。如何留墅瑞生公分,肥上洪大公分等。有的分支族人居住地比较集中,有的分支分散居住在周边地区,有的不在同一地区。本次续谱距上届修谱一般在60—70年以上,由于城乡建设,村庄拆迁,如今有的老地名已不存在,给寻找族人带来很大困难,怎么办?应到当地方志办、民政局、公安等部门找新旧地名对照资料,一般可以找到老地名。经寻访,个别分支仍找不到,暂不入谱,待后再说。二是亦有多种状况:①本来这个族人大家都不知道,现在更说不清,保留原谱为宜。②本来这个族人知道的,但现在谁也不知道,可保留原谱后写“无考”。③本来这个族人知道的,现在迁往外地(或上海),但从来不通音信,无法联系,可在保留原谱的基础上,后添“居上海”三字。④这个族人已无后,其他情况一概不知,可在原谱后写“失考”。切忌“未考”的写成“失考”,大忌不知的写成“待考”,你让何人去考?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。文稿:朱炳国 岳祖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