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0.世表中要不要写门牌号?
住所门牌号一般不宜写。因为这属于个人隐私。再者现在住所变化太大、今年住在这里,过几年别处买了房子又搬家了,写门牌号就没有意义。
191.有的谱上有排行,表示什么意思?
纵观宗谱,排行有两种:一种是父亲生了四个儿子,依次为“行一”至“行四”,说明是第几个儿子,这种写法在欧式谱中常见。另一种在苏式谱中,同一世把所有的人按出生先后顺序从“行一”排列到最后一个,如丹阳《王氏宗谱》、宁波《金氏宗谱》。
192.现在修谱,觉得常用名字是“字”,因此把老谱中的“名”改成“字”,“字”变成“名”,这样做法对吗?
明白了前面说的“名”和“字”的区别,就知道把老谱中的“名”和“字”对调的做法是错误的。
193.现在常用的名字不是谱上的“字”,是否要把老谱的“字”改过来?
没有这个必要,一般保留原谱为宜,也就是说要尊重老谱。如“字君倜”,这个“倜”字大多数人不认识,因此常用的名字改成了“君惕”,这次修谱可以写成“字君倜,又字君惕”,既保留了原谱,又弥补了不足,其实世表许多地方可以采用这种表述方法。
194.家谱中的文史部分如何处?是断句、加标点、还是扫描原文保留在新谱中?
家谱的文史部分是旧家谱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家族文化的所在,是家谱的精华部分,必须继承和发扬。但旧家谱的文传都是文言文,且无断句,不具备一定的古文基础,不容易读懂。
一般在处理中出现以下几种情况:第一,按原谱重印或扫描原文。第二,重新断句。第三,重新标点。
第一种情况,能减少断句、标点的错误,但好多人读不通、读不懂。不具一定条件的,宜采取此法。扫描原文能减少校对工作量,但字体与新谱不一致;重新排印字体与新谱虽能保持一致,但必须认真校对。第二种情况,编纂人员中具有较高国学基础和谱学知识的人员,能基本正确断句的,可考虑断句,便于普通读者能读懂,但最后一定要请古文献专家或高水平的老师把关。第三种情况,不取为宜,因为断句、标点符号较复杂,断错句,点错标点,反而贻误后人。
综上所述,能读懂古文的人不点标点也基本能看懂,读不懂的即使加了标点也看不懂,因此,不会去多看。如果标点点错了,本来看得懂的人也理解错了。到目前为止,凡是加标点的基本上没有全加对的,意思反而错了,所以古文还是不加标点为好。如某谱古文中一句“徐行后长者为之弟疾行先长者为之不弟”,加了标点为“徐行后,长者为之弟;疾行先,长者为之不弟”。意思是说:“你慢慢地走在年纪大的人后面的话,年纪大的人就是孝悌;你快点走在年纪大的人前面的话,年纪大的人才是不孝。”实际上是告诉你:“你走在长者后面就是孝悌,你快走在长者前面就是不悌。”两者意思截然相反。
195.什么是谱序?
据《现代汉语词典》释:序文,也称叙文、序言、叙言,一般指写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。可作者撰写,多说明写书宗旨和经过;也可他人撰写,多介绍或评论本书内容。目前连《辞海》或《汉语大词典》都尚未正式录入“谱序”词条。据上述“序文”之意思,写在家谱之前的序文即称“谱序”。
196.谱序请谁写?
由“序文”可知,一般分为两类:一类为本族修谱族人撰写,可称为“自序”;一类为另请族外人士撰写,可称“客序”。比较之一,请外族文人写序一般比本族文人撰写档次略高:一是选择余地大,远可找到胜于本家的文人来写,二是写作人放得开,也就更有个性特色。比较之二,旧式文人与当代知识分子有所不同。旧式文人,大多是官员和文人的统一体,因为他们一般是通过科举走向官场的,国学功底比较深厚;今天的官员,文化程度虽高,但受国学弱化的影响,除系统接受国学教育者外,就整体而言,国学水平较旧时官员逊色,写作往往出现平民化,因此物色人选不易。一次修谱,可有多篇谱序;若请他人作序,则应按先客序再本序排列。
197.谱序一般应写些什么,并注意哪些问题?
看“序文”概念中的“宗旨”“经过”“介绍”“评论”,不免觉得空泛。具体如何操作,可考虑以下几个方面:
(1)修谱背景。其内容宽泛,有政治,经济、文化、人事等等,有社会大景,也有宗族小背景。
(2)氏族历史。既可谈宗族繁衍发展史,也可叙修谱历史,更可兼而有之。
(3)修谱的倡议、发动、组织经过。
(4)客序还可对本次修谱作评述,诸如家谱特色、人物特色、组织过程特色乃至文笔特色等。
(5)对族人提出希望或要求。
写谱序必须注意以下问题:首先是不要平铺直叙,面面俱到,要注意突出重点,详略分明。其次是要兼读旧序,在构思立意或写法上另辟蹊径,力避重复或俗套。第三要把握分寸,如写到某姓,全国名人罗列,全市名人罗列,范围过大或过于张扬;如褒扬人物,拔得过高。第四要注意语言文化内涵丰富,修辞手法多样性。第五要控制字数,古人作序,多在千字以下,今人白话,一般以千五百字以内为宜;切忌各方铺陈,满汉全席。第六要有切实可行的人文理念,切忌喊口号,搞“假大空”。
198.请名人或非族人作序要润笔费吗?
请他人作序,首先所请对象要“对路子”,即所请之人要有国学基础,有家谱爱好,有谱学修养等等。其次双方要“有基础”,即有情感基础、交往基础、文化基础。第三是“能默契”,犹如周瑜打黄盖,一方诚请,一方愿写,则一拍即合。以此为基础,金钱则次之矣。过去,请官员作序往往对路子,今天则未必,所以选择余地较小,往往要请人转托。一般以赠谱或送地方文化纪念品为好,经济代价以“量力而行”“礼轻情义重”为原则。总之,将好事办成、办好、办得舒心,才是重要的。文稿:朱炳国 岳祖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