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一)隋中央官制
隋文帝杨坚代北周灭了北齐,又南下灭了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。结束了长达三百年的两晋南北朝的混乱局面,至此统一了全中国。
1.隋代是一个短暂的朝代(581-618),在官制上却起了新变化,原来的三师不主事,不置府,三公只参议国事;在祭祀仪式上,不过充当司仪,国家政事都归台、阁。所谓台阁,就是包括下述一些机关:
尚书省:长官称尚书令,副职称左、右仆射,下设六部,即吏部、礼部、兵部、都部、度支、工部,号称八座。尚书省统管国家政务。
(吏部尚书: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。相当于人事部长。)
门下省:长官称纳言,顾名思义,是皇帝的顾问,下有黄门侍郎、散骑常侍等属官。纳言原名称侍中,由于避杨坚父杨忠的名讳,才改称此名,门下省主要是决策机构,制定国家政策。
内史省:本名中书省,长官为中书令,也是避讳改的(掌管皇帝命令发布。相当于“两办”的秘书长)。内史省的长官称内令,属官有侍郎、舍人、中书舍人,主要发布朝令,即代表皇帝发制浩敕等文件。
三省的长官实际上就是隋朝的宰相,如果有些尚书参赞机务,实权如副宰相,如兵部尚书柳述参掌机事,杨素为尚书右仆射,与高颖同掌朝政。
2.其他机关:
秘书监:正副职称监、丞,属官校书郎、正宗、太史、著作等郎。
御史台:长官称御史大夫,属官有治书侍御史、侍御史、殿内侍御史、监察御史。
都木台:使者、丞,掌管漕运、河堤、水道等事。
九寺即太常、光禄、卫尉、宗正、太仆、大理、鸿胪、司农、太府,长官称卿、少卿。
(光禄大夫:皇帝身边顾问之臣。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。)
(六部、九卿之名由此时开始而起。)
太常:掌祭祀、礼仪、太医、太ト、郊礼。
光禄:办筵席、御宴。
卫尉:统公车、武库、守宫。
太仆:管牧马、御马及兽医。
大理:不统署,属官有正监评、司直、律博、狱橼。
鸿胪:有典客、司仪。
司农:统太仓、典农、平淮、上林、导官等。太仓又有米廪仓、监督仓。
太府:统左藏、左尚方、尚尚方。
此外有国子寺、将作寺等,不在九卿内。
3.武职:
有左右卫、左右武卫、左右武侯、大将军各一人,将军二人。佐官有长史、司马、录事、功仓、兵骑等曹参军,这些都是警卫京师,或内定调遣的军队。
左右领、左右府,也设大将军、将军,实际上是皇帝的警卫军,下有官员叫千牛备身(佩戴一种宰割千牛而刃不卷的宝刀,因此而命名)。
(二)隋地方军职
地方的高级军职:称总管,后称大都督。
隋的地区政区:原来北周的地方政权分三级,即州、郡、县。隋统一全国后撤州一级,分都、县二级,郡称太守,后称刺史,县称县令。
北周时全国有州211,郡508,县1124个。隋统一全国,有郡190个,县1155个,郡相当于北周的州。
1.隋文帝采北周制度,对官员设立勋阶以酬功劳。
勋级分:上柱国、柱国、上大将军、大将军、上开府仪同三司、开府仪同三司、上仪同三司、仪同三司、大都督、帅都督、都督等十一级。
散官(阶)分:特进、左右光禄大夫、金紫光禄大夫、银青光禄大夫、朝议大夫、朝散大夫(不领职事,相当于等级的待遇)。外官分:国王、郡王、国公从一、开国郡公从一、开国县公从一、侯、伯、子、男等九级。
从品级来说,三师三公正一品;上柱国、郡王、国公、开国郡县公从一品;柱国、太子三师、特进、尚书令、左右光禄大夫、开国侯正二品;上大将军、尚书左右仆射、雍州牧、金紫光禄大夫从二品;大将军、吏部尚书、太常、光禄、卫尉等三卿,太子三少、纳言、内史、左右卫、左右武卫、左右武侯领等大将军,礼部、兵部、都官、度支、工部尚书、宗正、太仆、大理、鸿胪、司农、太府等六卿,上州刺史、京兆尹、秘书监、银青光禄大夫正三品;上开府仪同三司、散骑常侍、左右卫、武卫、武侯领、左右监门等将军、国子祭酒、御史大夫、将作大匠、中州刺史、亲王师、朝议大夫从三品;骠骑将军、开府仪同三司、太常、光禄、卫尉等三少卿、太子左右卫、宗内卫等率尚书、吏部侍郎、给事黄门侍郎、太子左庶子、宗正、太仆、大理、鸿胪、司农、太府等少卿,下州刺史以前上阶、内史侍郎、太子右庶子、通直散骑常侍、左右监门郎将、朝散大夫、开国子正四品。
2.隋官禄
京官正一品,900石,以下每以100石为差,至正四品,为300石;以下每以50石为差,至正六品,为100石,从六品90石;以下以10石为差,至七品、八品为50石。食封及官不判事者,以及九品不给禄,其给皆以春秋二季。
刺史、太守、县令,则计户而给禄,各以户数为九等之差。大州620石,级差40石,到下州300石。大郡340石,每级30石,到下郡100石。大县140石,每级10石,到下县60石。其禄只有刺史二佐、郡守、太守、县令。
(三)唐中央官制
李渊本是贵族,在隋官至太原留守。隋末,各地农民起义,李乘乱在儿子李世民的怂恿下,在太原起兵,最后打败各个对手,统一全国。
唐初官制,依隋旧制,武德七年(624)制定官制,从太尉、司徒、司空为三公;尚书、门下、中书(隋为内史,唐复旧称)、秘书、殿中、内侍为六省;御史台,太常、光禄、卫尉、宗正、太仆、大理、鸿胪、司农、太府为九寺;将作监、国子学、天策上将府等,另外武职有左右卫、左右骁卫、左右领军、左右武侯、左右监门、左右屯、左右领为十四卫府。东官置三师、三少、詹事府等。但到后来,名称也有变化。
宰相:唐初,三省长官为宰相。三省就是尚书省的尚书令、门下省的侍中、中书省的中书令。由于唐太宗李世民未做皇帝前曾任过尚书令,以后继任者再不敢任此职,即使唐中期平安史之乱的大功臣郭子仪,在皇帝下诏封他时,他再三不接受,因此尚书省的长官通常只有左、右仆射,实际上代替宰相职务。唐太宗时,吏部尚书参议朝政,秘书监魏征参与朝政。此后以他官参议,参预朝政者也起了副宰相的作用,因此参知政事之名由此而起,凡参知政事者,就是副宰相的职务。贞观八年(634)仆射李靖因病辞职,唐太宗要他三两日去中书门下平章事。平章事的名称由此而起,此后中书门下平章事实质上也变成宰相。另外,李勋以太子詹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参议朝政,意思是中书省的中书令,门下省的侍中相同的权力,但是詹事是三品官,为宰相者必须要有同中书门下三品的衔。除了三公、中书令以外,品位再高,不带这个衔当宰相者,就不光彩。
尚书省:长官为尚书令(正二品),副职为左右仆射(从二品),助手有左丞(正四品上)、右丞(正四品下),下设吏、户(民)、礼、兵、刑、工六部尚书,尚书皆为正三品,副职称侍郎(正四品上),尚书省典领百官,总理政务。
门下省:侍中二人(正二品),副职门下侍郎(正三品),助手有散骑常侍(正三品下)。门下省主要掌出纳帝命,相礼仪,凡国家之务与中书令参总,批复尚书省施行,皇帝出幸,门下省负宝辇以从。属官有左谏议大夫、给事中、左补阙、起居郎,下属机关有弘文馆,研究制度改革,详正图书、左拾遗等。
中书省:长官中书令(正二品),副职中书侍郎(正三品),任务是佐天子执大政而总判省事,发册书、制书、敕书等,立皇后、皇太子,封王册命,大赏罚宽宥,郡县废置,增减官吏,发兵,除免官爵等。下属官员有舍人、起居舍人等,下属机关集贤殿,刊辑经籍图书、史馆、掌修国史。
秘书省:长官称秘书监(从三品),副职称少监,掌经图书,领著作局,属员有秘书郎等。
殿中省:长官称殿中监(从三品),少监二人(从四品),掌天子服御之事,有六属局:尚食、尚药、尚农、尚乘、尚舍、尚辇等。
内侍省:长官内侍监,副手内侍少监,掌内侍奉宣制令,有六局:掖庭、宫闱、奚官、内仆、内府、内坊等。
御史台:长官大夫(正三品),助手有中丞(正四品),掌以刑法典章,纠正百官之罪恶,属有三院,即台院、殿院、察院。(其他官署略)
中央武职:左右卫上将军各一人(从二品),大将军各一人(正三品)、将军各二人,左右武卫上将军、左右领军上将军、左右金吾卫上将军、左右千牛卫上将军、左右羽林大将军(正三品)、左右神策大将军。
唐朝有几个官职称呼,还有几个特殊之处:
1.元帅、天下兵马元帅、副元帅、都统。李渊起兵时,置左右领军大都督,后定京师,置左右元帅、太原道行军元帅。元帅都由亲王领,如太原道行军元帅由李世民担任,元帅之名由此而起,含义就是领兵的统帅,用现在的话讲或是最高司令官。唐玄宗天宝末年,安禄山、史思明造反,玄宗西逃蜀中,以太子李亨为兵马元帅。唐肃宗在灵武即位,置天下兵马元帅,都统朔方、河东、河北、平卢节度使,此职也由广平王李俶担任。而副元帅郭子仪、李光弼都受其节制。
2.布衣宰相:唐朝有不任宰相职,理宰相事,也有任宰相职,不办宰相事的怪现象。办宰相事,不任宰相职的有李泌。当玄宗西逃,唐肃宗在灵武即位后,以布衣李泌为总顾问,凡国家内外大事都由他出谋定策,实际办宰相事,后来他随肃宗出行。百姓讲,黄衣者为水人,白衣者为山人,肃宗强委以命,以元帅府元帅行军司马名大理事,仍旧处理军事、政治、经济决策大事。而郭子仪、李光弼等以功拜朔方、河东节度使,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,拜司徒、司空、太尉三公,但从未办过宰相事。李泌历事玄宗、肃宗、代宗、德宗四朝,只在德宗时任短时期的中书侍郎、同平章事等职,对安定国家功劳很大,在历史上也是个奇人。
3.节度使:唐在边境重镇置节度使,兼领数郡(州)事,后成藩镇跋扈之祸,唐因此而亡。节度使割据地方,成为地方上最高统治者,死后实权者往往以留后名义统率军队,请朝廷加委,造成尾大不掉之势。
(四)唐地方官制
唐改郡为州,实行三级政区制,即道、州、县。全国分10道:即关内、河南、河东、河北、山西、陇右、淮南、江南、剑南、岭南。后增为13道,道的行政长官称采访使,武设都督府,边境地区设都护府,边境重镇设节度使。其地方官员都称使,如经略使、廉访使、观察使。
全国有358个州,州的长官称刺史;有1551个县,县称县令。
唐全盛时期,疆域西至安息国沿海、波斯(阿富汗属左右道),东至黑水府(伯力),北至外兴安岭,南至林邑(越南、老挝属岭南道)。文稿:朱炳国 岳祖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