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扬州家谱网!
历代官制——宋元官制
  • 发布者:admin
  • 点击:838次
  • 姓氏文化
  • 2023-03-17

(一)宋中央官制

宋承唐制,以太师、太傅、太保为三师,太尉、司徒、司空为三公,是宰相、亲王、使相的加官。如果单独封此职务,不预政事。太尉本在三师之下,从唐开始,逐渐加重,至宋朝时,太尉位在太傅之上,除太师位最高。北宋初,只有赵普、文彦博,但到宋朝末期,蔡京、童贯、郑绅等都是。至南宋,秦桧、史浩、韩侂胄、史弥远、贾似道等都位至太师。

宋初以同平章事作为宰相,无常任,有二人,则分曰知印,以丞、郎以上至三师为之。宰相必兼三大馆,首相兼昭文馆大学士,兼修国史,次相兼集贤殿大学士。要是有三个相,首相的监修国史职由第三相领。如范质守司徒兼门下侍郎,同中书门下平章事,昭文馆大学士,参知枢密院事。王溥自尚书右仆射兼门下侍郎,同中书门下平章事,加守司空兼门下侍郎,同平章事,监守国史参知枢密院事。魏仁浦自枢密使,行中书侍郎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、集贤殿大学士,加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,同平章事。

神宗新官制,认为三省侍中、中书令、尚书令官高,不任人。而以尚书左、右仆射为宰相,左仆射兼门下侍郎,右仆射兼中书侍郎。有一个时间也称左右丞相。

平章军国重事,同平章军国事,是比宰相权更高些,南宋韩侂胄拜平章,以平章军国事为名,省去“同”和“重”字。

亲王、枢密使、留守、节度使兼侍中、中书令、同平章事者,称为使相,不预政事,不书敕,只有宣救除授者,救尾存其衔。乾德二年(964),三个宰相都免去,要任命赵普同平章事,李崇矩枢使,无人书敕,结果由赵光义(皇弟,当时任开封府尹、同平章事)办理。

参知政事、副宰相参预议政,但不升政事堂,不押班,不知印,后期才参加政事堂。

1.中央首脑机关主要是三省一院,三省是门下省、中书省、尚书省,一院是枢密院。

门下省:受天下之成事,审查诏令,驳正违失,受发通进奏状,进请宝印。中书省画黄、录黄,枢密院录白、画旨,则留为底。尚书省六部所上法式事,皆奏复审驳之。门下省长官为侍中,因佐天子议大政,权同宰相,其具体事务由副职门下侍郎处理。

中书省:掌进拟庶务,宣奉命令,行台谏章疏、群臣奏请兴创改革,及中外无法式事、应取旨事。凡除省、台、寺、监长贰以下,及侍从、职事官,外任监司、节镇、知州、军通判,武臣遥郡横行以上除授,皆掌之。

其属官右散骑常侍、舍人、右谏议大夫、起居舍人、右司谏等。其任务是:册书、立后妃,封亲王、皇子、大长公主,拜三师、三公、三省长官,则用之。

制书:处分军国大事,颁赦宥德音,命尚书左右仆射、开府仪同三司、节度使,凡告廷除授,则用之。

诰命:应文武官迁改职秩、内外命妇除授及封叙、赠典,应合命词,则用之。

诏书:赐待制、大卿监、中大夫、观察使以上,则用之。

敕书:赐少卿监中散大夫、防御使以下,则用之。

御札:布告登封、郊祀、宗祀及大号令,则用之。

敕榜:赐酺及戒励百官、晓谕军民,则用之。

皆承制画旨以授门下省,大事奏禀得旨者为“画黄”,小事拟进得旨者为“录黄”。

尚书省:掌施行制命,举省内纲幻程式,受付六曹文书,听内外辞诉,奏御史失职,考百官庶府之治否,以沼废置、赏罚。分六部,吏、户、礼、兵、刑、工,皆隶焉。凡天下之务,六曹所不能与夺者,总决之;应取裁者,随所隶送中书省、枢密院。事有成法,则六曹准式具钞,长官称尚书令,副职称左右仆射。令、仆射、丞检察签书,送门下省画闻。

枢密院:掌军国机务、兵防、边备、戎马之政令,出纳密命,以佐邦治。凡侍卫诸班直、内外禁兵招募、阅试、迁补、屯戍,则遣使给降兵符。除授内侍省官及武选官,将领路分都监、缘边都巡检使以上。大事则禀奏,其付授者用宣;小事则拟进,其付授者用扎。先具所得旨,关门下省审复。面得旨者为“录白”,批奏得旨者为“画旨”,并留为底。唯以白纸录送,皆候报施行。

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,号称“二府”。因在中书省之北,称“北府”。长官称枢密使、知院事、枢密副使、同知院事。

2.除三省一院外,其他机关有:

三司使:统管盐政、度支、户部,号曰计省,位亚执政,目为计相使、判官、监铁使、度支使、户部使,掌拜国财用之大计,总三司……之事,以经天下财赋而均其出入。盐铁,掌天下山泽之货、关市、河渠、军器之事,以资邦国之用。户部,掌天下户口、税赋之籍,榷阅、工作、衣储之事,以供邦国之用。

翰林学士院:掌制、诰、治、令,撰述五事。

承旨侍读、侍读学士。充宫观兼侍读、资政殿大学士。吕公著兼侍读,提举中太乙宫,兼集禧观公事。南宋朱胜非、张浚、谢克家、赵鼎、万俟卨,并以万寿观使兼侍读。汤思退以醴泉观,刘章以佑神观侍读。

观文殿大学士之职,资望极峻,无吏守,无职掌,唯出入侍从备顾问而已。皇祐元年,诏:“置观文殿大学士,宠待旧相,今后须曾任宰相,乃得除授。”其他有资政殿学士、昭明殿学士、总阁学士(直学士待制)。

六部吏书:吏部,以紫金光禄大夫(正三),其他以银青光禄大夫(从三)、尚书掌文武二造之法,而奉行其制命。

序位有品,寓禄有阶,列爵有等,赐勋有级,分任有职,选官有格。

御史台:掌纠察官邪,肃正纲纪,大事则廷办,小事则奏弹。下层三院:台院、殿院、殿中侍御史、察院、监察御史。

御史大夫,宋初不除正员,止为加官,御史中丞,为台长,旧兼理检使。

秘书省:监、少监、丞各一人,掌古今经籍图书、国史实录、天文历数。

殿中省:监、少监、丞各一人,掌天子玉食、医药、服御、舆辇,舍次之政令。有六局:尚食、尚药、尚醴、尚衣、尚舍、舆辇。

太常寺:卿、少卿、丞,掌礼乐、郊庙、社稷、寝陵。

宗正寺:卿、少卿,宗派属籍。

光禄寺:卿、少卿、丞,祭祀、朝会、宴飨。

立尉寺:卿、少卿、丞,仪卫兵械、甲胄。

太仆寺:卿、少卿、丞,车辂、厩牧之令。

大理寺:判寺兼少卿,凡狱讼之事,随官司决劾,本寺不复听讯,但掌断天下奏狱,送审刑院详汔,同署以上于朝。

鸿胪:卿、少卿、丞,掌四夷朝贡、宴劳、给赐、送迎。

司农寺:卿、少卿、丞、主簿,掌供籍田、平粜、利农。

太府寺:廪藏贸易、四方贡赋、百官奉给。元丰后,置卿、少卿,掌邦国财货之政令,及库藏、出纳、商税、平淮、贸易。左藏东西库,掌受四方财赋之入,以待邦国之经费,给官吏、军兵俸禄赐予。内藏库,掌受岁计之余积,以待邦国非常之用。奉宸库,掌供内庭,金玉、珠宝、良货贿藏……

国子监:祭酒、司业、丞主簿、国子、太学、武学、律学、小学之政令,其他如少府监、将作监、军器监、都水监。

3.中央武职:

殿前司:原有殿前都点检、副都点检,后不置。

都指挥使、副都指挥使、都虞候,掌殿前诸班直及步骑、诸指挥之名籍及统制、训练、番卫、戍守、迁补、赏罚。

都指挥使(以节度使充)、副都指挥使、都虞候,侍卫亲军步军。

大都督府:南宋时,以现宰相兼充。绍兴二年,吕颐浩以左仆射出都督江淮、两浙、荆湖诸军事,赵鼎以知枢密院事为都督川陕、荆袭诸军事,制置使、宣抚使、副使、总领。

经略安抚司:安抚司一人,掌一路兵民之事。

都转运使,掌经度一路财赋,而察其登耗有无,以足上供及郡县、其职位、宣抚使、招讨使、制置使(但制置大使都在宣抚付使上)。

招抚使、镇抚使、抚谕使不常设。

提点刑狱公事、抬举常平司、提举茶盐司、提举坑冶司、提举市舶司、提举学事司,都是路一级的实际职事官。

(二)宋地方官制

知府、知州、知军事、监,二品以上称判(知府、知州,地方行政长官,总管府、州事务。当时的府州比现在的地区辖地大,相当于省长或直辖市市长)。

开封府、称尹、河南、应天、大名府留守司公事。

要郡带本路兵马钤辖,次郡兵马都监。

通判、知府要连签。

县称县令、知县(相当于县长)。

(三)宋朝官制有几个特点:

1.许多挂着职衔的官员不理事。如六部尚书兵权在枢密院,理刑在大理寺,而民政财政的处置往往在三司使,实际管理的称职官,或差遣。阶官、勋官、爵都是领俸禄的一种名誉。

2.地方官的通判权力很大,他是直接由皇帝委派的,而知府、知州官往往是升迁来的,行文时知府、知州要有通判签署才能执行。

3.宋官俸待较高,名义很多,有官俸、禄粟、职钱、公月钱、职田、茶汤钱、给券、厨料、薪炭、傔人农粮等。俸禄虽然高,但官僚们仍普遍贪污盘剥。

4.食邑制度:分一万户、八千、七千、六千、五千、四千、三千、ニ千、一千、七百、五百、四百、三百、二百十四等,食实封分一千户、八百、五百、四百、三百、二百、一百等七级,此制度自汉以来就有。

5.宫观、年老退休、大官僚不任官职,有一个名义可以领薪俸。称祠禄之官,开始时只限于京师。如王安石以左仆射观文殿大学士为集禧观使,后来有杭州洞霄宫、亳州明道官、华州云台观、台州崇道观等。宰相、执政称使,丞、郎、学士以充副使。五品以上称判官,其他称都监,以后又有提举、提点、主管等名堂。

这里还要讲“紫金鱼袋”“绯银鱼袋”的问题,这里是以唐朝开始的高级官员的服,五品以上的官员进殿,都要带鱼袋,袋有两只,袋内装有鱼符,上刻本官姓名,两“鱼”相合,进殿后要缴左边一只,出殿后领回。鱼袋有等级,三品以上紫金饰金,称“紫金鱼袋”,五品以上红色饰银,称“绯银鱼袋”,同三品以上穿紫袍,五品以上穿红袍相符合,这种制服宋朝也继续执行。

(四)关于命妇

大长公主、长公主、公主、郡主、县主(以上呈族)。

国夫人、郡夫人、淑人、硕人、令人、恭人、宜人、安人、孺人。

(五)元中央官制

蒙古部落初起于漠北,酋长铁木真(后称成吉思汗)没有官制,只有管军政的万户,管民事的达鲁花赤,在战争中靠掠夺财物作为军饷等一切费用。窝阔台根据耶律楚材的建议,才设十路征收课税使,到忽必烈统一中国,命刘秉忠、刘衡制定官制。

宰相:中书省长官中书令为宰相,或称右丞相、左丞相、平章政事,副相称右丞左丞,昭文殿大学士,参与中书省事。中书省统领六部(即吏、户、礼、兵、刑、工)。

枢密院:掌天下兵甲机密之务,凡是宫禁、宿卫、边庭军翼、征讨、戍守、检阅差遭、举功、转官、节制、调度等事,全由枢密院处理。枢密院长官称使,一般的只设副使,其下有佥书枢密院事,同知枢密院事等职称作助手。

由于元朝重在军事,版图广阔,因此在枢密院下设行枢密院,管理一个大地区军事,如西川行枢密院、江南行枢密院、甘肃行枢密院等,军事结束后即撤销。

其他中央机构有大宗正府、翰林院(蒙古翰林院)、集贤院、宣徽院、太常礼仪院、艺文监、侍正府、通政院等。佐管理太子事务的机构称储政院,此外有武备寺、太仆寺等。

(六)元地方政制

元代地方政区分四级,即行中书省、路(府)、州、县。中书省直辖河北、山东、山西等地,称“腹地”,有29路、直属州。此外尚有11个行省,即岭北、辽阳、河南、江北、陕西、四川、甘肃、云南、江浙、江西、湖广、征东(地方行政区名称省从此而起)。行省长官中书,有丞相、平章、右丞、左丞等官,属官有宣尉使、都元帅府、管军万户府等。

路的长官称总管府,长官达鲁花赤,或总管。府也称达鲁花赤或知府(府尹),县的称呼也如此。

(七)元朝的官制有几个问题说明:

1.元朝统治者是蒙古人,他们任用官员以民族分四等,即蒙古人、色目人、汉人、南人。色目人是被蒙古最早征服的其他部族,汉人是契丹及金国的人,南宋的汉人称南人。内外行政长官都由蒙古人、色目人担任(当然蒙古人更多些)。但是忽必烈在征服中国后,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,不得不接受中国原有的一套政治制度,因此连他的太子也得请姚枢当老师。

2.元初官员不给俸禄,听任官员自行向人民盘剥掠夺,后来虽然规定了俸禄,由于积习难改,贪污、掠夺仍然是明目张胆,公然流行。

3.地方行政机构都有达鲁花赤一职,就是由蒙古人(或少数的色目人)担任,他们的权力至高无上,他们要做什么就做什么,讲的话就是法律,任意巧立名目进行课税,原来南宋的旧官僚、豪族都广使钱财贿赂官员,借名做一个差役,免除苛捐杂税,将自己的负担转嫁到百姓身上。文稿:朱炳国 岳祖瑞

立即咨询
X
服务电话
19975032695
扫码微信咨询更方便
返回顶部

友情链接: 中国国家图书馆   中国上海图书馆   中国社会科学院   国家博物馆   国家档案局   

版权所有:扬州家谱    Copyright2017     备案号:苏ICP备19041215号    技术支持:网景科技

地址:江苏省高邮市经济开发区洞庭湖路科技创业中心科创楼207#    服务电话:19975032695